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2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240篇
林业   149篇
农学   88篇
基础科学   61篇
  474篇
综合类   756篇
农作物   57篇
水产渔业   65篇
畜牧兽医   263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12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通过最新考古成果——澧县《澧阳平原原始社会遗址群》及《城头山文化遗址》的综合剖析,粗略论述了澧阳平原一万年的文明起步与城头山六千年古文化的演进,同时也考证了"澧县小叶"野茶漫长的进化起源与发展,提出了发掘、弘扬中国茶史的紧迫性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72.
赵瑞金  李江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968-10972,10981
利用2004—2007年石家庄CINRAD/SA型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华北平原出现的10次大雾天气过程中的超折射回波特征进行了统计。并利用中尺度模式MM5V3的数值模拟结果结合探空实况对2005年11月19~21目的华北平原大雾天气过程的超折射回波的形成原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大雾天气有利于大气波导的形成;超折射回波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太行山对超折射回波分布有明显影响;在0.5°平面位置显示产品上超折射回波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出现在夜间和上午;在大雾天气过程中出现超折射回波表明大雾天气的进一步发展和维持,为华北平原大雾天气的监测、预报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3.
刘鑫宇 《北京农业》2011,(30):44-45
辽宁省喀左县具有悠久的花生栽培历史,农民对花生产业认识度较高,农业科技人员有着较为丰富的指导花生生产经验,尤其是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推广,花生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全县花生种植面积已达3000hm2,平均单产达到350kg/667m2,667m2产值在2500元以上,为此,详细总结花生栽培推广应用的几项实用技术,为同类地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4.
松嫩平原耕作黑土Cu、Pb、Zn的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土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对于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文以松嫩耕作黑土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呼兰、绥化、海伦、依安与嫩江5个调查区的土壤中Cu、Pb、Zn的污染现状进行研究,揭示耕作黑土的健康状况,为黑土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及TOPSIS法进行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Cu、Pb、Zn的污染程度,由东南至西北未表现出明显的分布规律。呼兰、依安土壤Cu、Pb、Zn的污染程度低于绥化、海伦和嫩江;大部分样地土壤Cu、Pb、Zn污染程度具有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特点,仅有绥化土壤10~20 cm土层污染程度小于0~10 cm土层。Cu、Pb、Zn各元素之间没有呈现显著的相关性,表明3种元素来源是不同的。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研究区域黑土环境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75.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肖敏  康博  张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069-20070
对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适合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3种模式:就地务农就业模式、小城镇非农异地就业模式和长距离非农异地就业模式。  相似文献   
76.
Wheat-maize double cropp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cropping system on the Hebei Plain and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ropping systems in China. In a scenario of greater food demand, and increasing water and rural labour scarcity, it is critical that the annual productivity of the system is improved in water-energy-cost efficient and low carbon ways. Based on farm surveys, this paper benchmarked the performance of wheat-maize double crops on the Hebei Plain during the 2004-2005 season. These farm yields were assessed both against experimental yields collected from on-farm maximum yield trials conducted during the same 2004-2005 season and relative to simulated estimates of the climate-driven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f the region.The survey of 362 farms in six counties of the Hebei Plain during the 2004-2005 season found wheat yields ranging from 3375 kg ha−1 to 9000 kg ha−1 with an overall average yield of 6556 kg ha−1. Maize yields averaged 7549 kg ha−1 and ranged from 3375 kg ha−1 to 11,250 kg ha−1.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or the wheat-maize double crops grown in the 2004-2005 season averaged 14,105 kg ha−1 across the six counties. This was 72% of the average production (19,586 kg ha−1) recorded from on-farm trials conducted in each of the six counties and 60% of the simulated average production potential (24,147 kg ha−1) for the Hebei Plain in the 2004-2005 season. Thus, the annual productivity of the current cropping system could be increased with currently available technologies by 28%, while a yield increase of 42% is possible if farm yields approach the simulated yield potential.Based on farmer interviews and field observations, a number of real and perceived reasons for the current yield gaps in farmers’ fields were recognised. For instance, irrigation at stem-elongation of wheat is a current recommendation, yet only a proportion of the surveyed farmers were able to follow this strategy due to lack of access to shared irrigation facilities. Improving the region's infrastructure to enable more timely irrigation of crops will be a necessary prerequisite to improved productivity.The results from the farm surveys and on-farm trials indicate that, with current recommended practices, farmers can improve their annual farm productivity and close the current yield gaps. However, the survey identified that increasing system performance and efficiency will require a focus on both agronomic and socio-economic issues.  相似文献   
77.
 【目的】研究成都平原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探索建立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土壤质量评价体系,筛选出适宜该地的耕作模式,为提高当地土壤生产力水平、改善土壤质量提供借鉴。【方法】通过长期定位试验获取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及作物生产指标的影响效应,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筛选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筛选出的评价土壤综合质量的指标在不同土壤层次存在明显差别:0—1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毛管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土壤紧实度、土壤有机质;10—2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渗水速率、土壤吸湿水、土壤紧实度;0—2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土壤紧实度。其中,不同土层的共同影响因子——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和土壤紧实度是目前当地土壤质量的限制因子。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以麦稻双免耕作模式最好,10—20 cm土层麦免+稻旋最好,0—20 cm土层麦免+稻旋最好。【结论】在本研究的试验条件和当地实际情况下,对成都平原土壤质量具有良好效益的耕作模式为麦免+稻旋模式。  相似文献   
78.
采用RT-PCR方法克隆了编码禾谷镰刀菌单端孢酶烯3-O-乙酰转移酶Tri101基因的cDNA序列,并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2上,将获得的重组载体pGEX-4T2/Tri101转化大肠杆菌BL21后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经IPTG诱导后,Tri101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中获得了高效表达,融合蛋白GST-Tri101分子量为75.45 kDa。将该融合蛋白切胶纯化后免疫家兔,制备兔抗GST-Tri101多克隆抗体。经ELISA法测定抗体效价大于1∶256 000。Western blot分析表明制备的抗体与原核细胞体外表达的Tri101蛋白可以特异性结合,表明该抗体的特异性良好。应用该抗体验证了感赤霉病小麦中Tri101基因的表达。兔抗GST-Tri101抗体的成功制备,为进一步研究Tri101的生物学功能、细胞定位以及在其它植物中的表达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9.
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与黑麦草(Lolium L.)轮作,分别设CK(不施肥)、NP(施氮磷肥)、NK(施氮钾肥)、PK(施磷钾肥)、NPK(施氮磷钾肥) 5个处理研究施肥对饲草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配施显著提高苏丹草与黑麦草鲜草产量,2005—2006年与2006—2007年两季饲草分别为162.7 t hm-2、114.9 t hm-2,分别比同期PK、NK、NP处理增产312.9%、26.9%、17.9%和338.5%、20.3%、17.2%。施肥影响饲草的氮、磷、钾含量,且氮磷钾配施可以改善饲草养分吸收,2005—2006年NPK处理的饲草N、P、K吸收量分别为500 kg hm-2、91 kg hm-2和997 kg hm-2,2006—2007年NPK处理的饲草N、P、K吸收量分别为312 kg hm-2、56 kg hm-2和402 kg hm-2。轮作系统中,氮磷钾肥配施条件下氮、磷盈余最少,而钾亏缺。在苏丹草-黑麦草轮作制中,随着种植次数的增多,各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均有不同程度上升,施磷(NPK、NP、PK)处理的速效磷、施钾(NPK、NK、PK)处理的速效钾均有上升,而NK处理的速效磷、NP处理的速效钾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80.
阐述了皖西地区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在分析该地区农村金融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以强化金融支农力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